姬路城历史

美丽外观之下:姬路城的框架

美丽外观之下:姬路城的框架

这是姬路城大天守阁木制框架的1:20比例模型。天守阁由一系列梁柱构架而非由厚重的外墙进行支撑,其结构中心使用两根大柱承载最重的负荷。
当初构建该模型的目的是为了在1956年到1964年的姬路城大修葺期间为施工工人提供指导,在此期间天守被整体拆除、修理,最后重新组装成形。该工程需要从城堡建成时使用的方法开始对姬路城历史建筑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城堡结构受损的部分得到了更换或加固,从而为后世保留了这座经典建筑。

城堡和城市

城堡和城市

姬路城原有的防御设施延伸至城堡主体之外,包含数个由壕沟和土堤保护的街区。这一整片区域通常统称为姬路城。这里曾经的居民根据其社会地位划片居住:地位较高的武士居住在离中心较近的地方,而商人和手工艺者只能居住在中间壕沟之外的地方。
城堡防御工事的外围是几个年代比城堡更为久远的村落。城堡建成后,随着人们涌向这座不断发展的城市,新的社群和街区也开始出现。一些新区域以居民的职业进行命名,例如“木材镇”和“训鹰镇”等。
这一比例模型按照1749年至1868年间酒井家族统治时期的详细居住地图制作,模型的房产边界与地图中的情况一致,但建筑和植被只是艺术家们的构想。

西之丸长廊

西之丸长廊

江户时代(1603–1867年)建造的城堡通常包括至少一个多门橹——一条由多个橹构成的防御工事完备的走廊,其两端设有瞭望橹。这种走廊可用作防御结构、居住区或仓库,具体取决于各时代的需求。在必要时,走廊的橹可拆除并重建于在城堡另一处。
姬路城的走廊约为 240 米长。在 17 世纪早期,当本多忠刻(1596–1626 年)和千姬(1597–1666 年)住在西之丸的豪华居住区时,北部及其相连的橹均用作女仆和千姬侍女的住所。

  • 百间走廊(西之丸长廊)

    百间走廊(西之丸长廊)

姬路城的城主

在16世纪日本内战时期和江户时代(1603–1867年)的较长和平时期,姬路城先后被多个武士氏族统治。

黑田官兵卫与丰臣秀吉

有关姬路城之堡垒留传至今的参考资料显示,它最早可追溯至1561年,该记录保存在佛教寺庙称名寺当中。堡垒当时为黑田氏族所控制,这是一个活跃于16 世纪的日本内战时期的武士家族。黑田氏族的首领黑田孝高(官兵卫)(1546–1604年)担任了丰臣秀吉(1537–1598年)的副官,后者于16世纪末一统日本大部分地区,是一员战国武将,有战神之称。

 秀吉将姬路作为自己经营的根据地,在此期间他巩固了自己覆盖至本州岛西端的统治。他建造了一座周边围绕着石墙的三层楼高的天守,并设立了一个市场以促进周边村落的发展。在日后将根据地移到大阪城后,秀吉指定了心腹人员管辖姬路城:先是他同母异父的弟弟秀长(1540–1591年),随后是其正室之兄木下家定
(1543–1608 年)。

关原之战与德川幕府

丰臣秀吉于1598年去世,新矛盾由此展开。在1600年的关原之战当中,秀吉的潜在继任者们为争夺日本的控制权而大打出手。胜者为德川家康(1543–1616年),他便是在此后统治日本长达两个半世纪的德川幕府的创始人。
德川家康将姬路城和周边的播磨国封给了他的女婿池田辉政(1565–1613年)。池田辉政随即下令对城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葺,并在临近的城镇修建了壕沟和土堤。他的氏族也统治着附近的备前国和淡路国,使得池田氏族成为了西日本最有权势的家族。

在德川幕府(1603–1868年)统治下,各地地主经常会从一个小国迁移到另一个小国。池田辉政于1613年去世,仅四年后,池田氏族就被赶出了姬路。此后,城堡为一系列与幕府有密切关系的家族所管辖:本多氏族、松平氏族、榊原氏族和酒井氏族。姬路城城主的更换频率高于大多数藩地。在日本的其他地区,未成年的继承人也能够成为小国的王侯,但姬路城在军事上的重要性意味着它不能被交到未成年继承人的手上。当城主去世却没有成年继承人时,他的氏族就会被立即转移到其他地方。

近代背景下的姬路城

近代背景下的姬路城

(由津山邦宁提供)

帝国陆军基地

日本于1871年撤藩置县,实行现代的行政系统。姬路成为了饰磨县(现兵库县的一部分)的行政中心,而城堡三之丸的居住区转变成为了政府的办公场所。1873 年,随着日本引入义务征兵制度,城堡化身军事基地,成为帝国陆军第10师团的所在地。其大门前方的区域——曾是武士的住所——变为一处练兵场,围栏内的场地也建起了兵营和其他设施。1898年,城堡和周边城市新建了更多的设施,以容纳更多部队进驻。虽然将军和武士的时代已宣告终结,但姬路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军事中心。

新的威胁与为保护城堡所做的工作

封建时代的结束为城堡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历史建筑的轻视导致城堡受损严重,而由军队进行的修理工作由于资金短缺停滞不前。最终,在20世纪30年代,政府批准了一项大规模修复工程。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很快中断了这一工程,同时还带来了新的威胁。1945年,美国的轰炸将姬路市变为废墟,但城堡却得以幸存,几乎未受到任何损坏。城堡的修葺工作于1950年恢复进行,姬路市也开始重建,并于1964年完成。作为工程的一部分,天守被整体拆除、修理,最后重新组装成形。

摇摇欲坠的瞭望橹

在德川幕府(1603–1868年)统治时期,姬路城的城主需要负责对城堡进行维护。他们在封建时代末期离开,导致城堡有一个时期遭到了忽视和失修。天守附近像这座瞭望橹一样的建筑情况不断恶化,近乎倒塌,由此引发了明治时代(1868–1912年)的首次大规模修复工程。

城南练兵场

城堡主门前的一个区域曾是武士们的居所,后来这里被清空用作帝国陆军练兵场。

摇摇欲坠的瞭望橹

第二次世界大战空袭

姬路市在1945年的空袭中遭到了严重破坏,但城堡得以幸存,几乎未受到任何损坏。当地有传言说一颗燃烧弹曾落到城堡内部,但没有爆炸。

从天守移除的螭吻

螭吻,日本城堡顶部装饰用的神秘鱼形生物,据说能够守护建筑远离火灾和其他威胁。姬路城的螭吻于20世纪50年代天守拆除修理期间被移除和替换。

从天守移除的螭吻

伪装起来的城堡

天守上面覆盖了一层伪装,由此躲过了美国的空袭。

损坏的替代支柱

采购修理城堡所需的大型木材并非易事。用以替代天守大柱之一的树干在从日本山脉中的木曾山向此地运输途中损坏。

姬路城的防御设施

images

  • 盐橹

    盐橹

  • 投石口

    投石口

军事要塞

姬路占据着关西地区——特别是大阪和京都等重要城市——与西日本其他地区之间的走廊当中的重要战略位置。在池田辉政(1565–1613年)作为城主接管城堡期间,他扩充并修葺了城堡防御工事。1601至1609年,池田辉政在周边城镇修建了防御工事,挖掘壕沟并修建土堤,还建造了一座更大的新天守,其白灰泥墙让堡垒有了“白鹭城”的别名。池田辉政的新姬路城拥有三层防御工事:外城、武士居住的中间环状街区以及完整包含城堡区域在内的中心区域。

城堡和城镇:姬路城的城防建筑

围城防御

内部城郭,即城邑的中心防御圈,贮存着食物和燃料,当遭到围城时也可作为武士的兵营。武器和物资存放在大天守阁及其三个附属橹中。

白墙:防火而又美观

对于日本城堡来说,火灾是一个始终存在的威胁,因为城堡大部分是由木材建成。姬路城的石灰底的白灰泥墙不仅能够防火,还十分美观。宏伟的城堡体现着幕府的权威,从视觉上给人一种新时代来临的观感。

要进入城堡,就必须通过一系列严密把守的大门。这些大门建在壕沟内岸上的土木防御工事之中,受到石墙、陡峭的通道和瞭望橹的保护。

  • 菱之门

    菱之门

  • Ha之门

    Ha之门

西之丸瞭望橹

西之丸由本多忠政(1575–1631年)建造而成。他使用土墙和瞭望橹围起了这片区域,并使用与城堡其他部分相同的防火白灰泥粉刷了新建筑。橹墙非常厚,可以抵御火器的攻击。一条长廊将各个橹连接起来,并添加了落石口和发射枪箭用的狭缝,以增强防护力量。

城堡的工艺

城堡的工艺

我们今天看到的姬路城由池田辉政(1565–1613年)建造。在1601至1609年进行的大修期间,他更换、修整并扩充了城堡当时已有的城防建筑。自那时起,姬路城虽历经多次危机但都得以幸存,包括19世纪封建时代末期的失修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空袭。其大量木制结构,包括大天守阁和三个小天守阁,自四个多世纪前建成以来,基本未发生大的变化。
为了守护城堡的未来,姬路市正在努力对工匠开展培训,努力传承和发展为子孙后代守护白鹭城所需掌握的传统建造技术。

  • Ro之渡橹长廊(连接天守的长廊)

    Ro之渡橹长廊(连接天守的长廊)

木制架构

姬路城的天守阁及其他建筑均为木制架构。木匠采用历经多个世纪发展而来的细木工技术,建造出支撑着高耸入云的大天守阁的复杂梁柱构架。

石墙

日本城堡建筑由木材制成,但修建于由泥土和石料构成的地基上。姬路城所使用的这类石墙是由16世纪的战国武将织田信长(1534–1582年)率先开创的,随后很快成为全日本各地城堡的重要特色。

灰泥

灰泥使用天然材料制成,姬路城墙上的灰泥具有一定程度的防火作用,并能够防潮。灰泥完美契合适应日本温湿度随季节剧烈变化的要求。

灰泥

屋顶瓦片

在日本,建造城堡需要大量高质量的陶瓷屋顶瓦片。陶瓷是江户时代(1603–1867年)铺设屋顶最好但最贵的选择。从瓦片制作到屋顶铺设,许多传统的屋顶铺设技术,目前在日本仍在应用。

大天守阁的屋顶

螭吻,日本城堡顶部装饰用的神秘鱼形生物,据说能够守护建筑远离火灾。螭吻通常以雄性和雌性的组合相互交叉排列,雄性位于北侧或东侧,而雌性位于南侧或西侧。

城堡的工艺:木制架构

城堡的工艺:木制架构 1

城堡的工艺:木制架构 2

姬路城的大天守阁共有七层——六层位于地上,加上石制地基的地下层——由两根穿过整个建筑中心架构的大柱进行支撑。每根大柱高24.5米,直径接近一米,从地下层一直贯通至第六层底部。大柱周边由一系列梁柱构架进行支撑。构架以均匀的立方体形状延伸至第三层;在此之上的楼层尺寸逐渐变得越来越小。
在姬路城天守这样的大型结构当中,一些最长的梁柱必须由长度不等的木材连接到一起制成。为了确保它们足够坚固以支撑起城堡,制作这些构件所需的复杂细木工技术历经多个世纪发展而成,至今仍应用在日本众多的传统木制建筑当中。

东大柱和西大柱:发现差别

您可以将天守阁想象为四块堆叠在一起的建筑。最大的一块从地下层延伸到第二层,主要是一个单独的立方体形状的架构。第三层至第六层由更小的块堆叠而成。为了保持结构稳定,建造者需要将梁在每一层都连向西大柱,即天守的两个核心支架之一添加梁木。为了平衡城堡架构所承受的重量,西大柱由一对一米宽的树干制成,其中一个安装在另一个的顶部,在第三层连接。东大柱则由一棵树的树干制成。

观光体验

您可以动手尝试日本传统的细木工技术。
连接这些木块的细木工等技术曾应用到西大柱和城堡的其他结构当中。

观光体验

城堡的工艺:灰泥

城堡的工艺:灰泥

多个世纪以来,日本的建造者一直使用灰泥作为装饰材料。灰泥不仅美观,还能够保护木制结构免遭火灾的侵袭,并使其免受湿腐侵袭——这是日本传统建筑需要应对的两个主要威胁。
姬路城的灰泥工事比日本的其他城堡范围更广。墙面两侧都有灰泥覆盖(而许多城堡都只在外侧粉刷灰泥),灰泥还粉刷于划界的土墙,以及屋顶瓦片之间的连接处。整体效果呈现出异乎寻常的白色外观,这也使得姬路城有了“白鹭城”的别名。
姬路城的灰泥成分因特定的时代和应用场所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的配料如下:使用两种石灰作为基料:一种来自石料,一种来自贝类。随后添加苆(一种使用磨碎的麻制成的纤维材料),然后加入水和煮熟的海藻制成的浆糊进行搅拌。

墙内壁

灰泥是构成城堡墙壁的多层材料的最后一层。建造者使用一种被称为板条的木竹格子状架构开始建造工作,随后在架构上面抹泥形成墙壁——在姬路城的建造过程中,总共需要抹四层泥。待其干燥后,工匠使用两层灰泥覆盖在四层灰上,每层灰泥的制成材料都略有差异。
天守的层数越高,墙壁越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墙壁为45厘米厚,而第三层和第四层减至41厘米厚,最后第五层和第六层则为大约30厘米厚。干燥后的泥面占据了墙壁的绝大部分。灰泥在天守外部是一个厚度约为30毫米的薄层,而在内部则仅为2至3毫米厚。

观光体验

姬路城的灰泥墙和屋顶接合部由石料和贝类石灰、磨碎的麻和海藻浆糊混合而成的材料制成,有时也会添加沙子。

城堡的工艺:石墙

城堡的工艺:石墙

随着火器于1543年从欧洲传入日本,宽大的石墙成为了日本城堡的一个共同特征。在此之前,大多数城堡都仅使用土堤和壕沟建造防御工事。火枪改变了战国时代(1467–1568年)的战争和围城方式,织田信长(1534–1582年)和丰臣秀吉(1537–1598年)等大名采取了应对措施,命令城堡沿其周边升级改造或建造石墙。这种变化延续到了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江户时代(1603–1867年),此时全日本的城堡建造者都开发出了建造石墙的新技术。
姬路城的建造者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城堡的大规模建造期间使用了一系列不断发展的石工技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将未加工的石料相互堆砌起来。一种被称为打込接的更为复杂精细的方法是将大体成形的石块锤击到相应位置。最为精细的石墙是通过切込接的方法建造的,石工需要干净利落地精细切割出石块,然后将这些石块平滑拼合在一起,这样建成的石墙几乎没有任何缝隙。
三种基本类型的石墙采用不同的成形和堆砌方法建成。您可以通过它们表面的平滑度进行区分。

野面积(堆砌石墙)

此类石墙可追溯到丰臣秀吉(1537–1598 年)时期。石料大部分为沉积岩和火成岩,体积大小差异很大。由于缺乏材料,建造者有时会临时采用磨石和石棺等雕刻石料进行建造。野面积石墙拥有平缓的线型坡度。

野面积(堆砌石墙)

打込接(楔形石墙)

此类石墙由池田辉政(1565–1613年)建造,这位城主于17世纪初期扩建和修葺了城堡。石墙的坡度平缓向上,呈现扇形。石料的成形和放置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仍然较为粗糙,但石墙的角落经过加固,使用切割方式更为精细的石料以相互交错的构造进行堆砌,如同砌砖一般,这种方法称为“算木积”。

切込接(切边石墙)

这类石墙出现在本多忠政(1575–1631年)建造的武藏野御殿居所的部分区域当中。这是姬路城历史上最新的石墙。建造者使用凿子将石料切割成精细形状的石块,然后将其无缝堆砌起来。

观光体验

您可以动手尝试石工工艺
将木块堆砌成姬路城墙的算木积角。

城堡的工艺:瓦片

城堡的工艺:瓦片

姬路城高度耐用的屋顶瓦片在1,150 摄氏度的高温下历经两至三个小时烧制而成。通过此类高温烧制而成的瓦片比低温烧制的瓦片更为坚固耐用。从池田氏族到酒井氏族,在历时超过两个半世纪的江户时代(1603–1867年),姬路城的统治家族从字面上看相继在城堡当中留下了自己的深刻印记。天守的瓦片上的冠饰——燕尾蝶和泡桐花——属于池田氏族,德川幕府统治下的城堡的首任城主。瓦片的圆边还铭刻有城主的家徽。

瓦片类型
1 螭吻
这是一种想象的动物,拥有老虎般的头部和鱼状的身躯。螭吻通常成对出现,人们认为它们能够保护建筑远离火灾。11个螭吻装饰在姬路城的大天守阁上面,包括屋顶的顶端上面的两个大型螭吻。
2 屋脊瓦片
屋脊由四种不同形状的瓦片构成,瓦片相互堆叠构成了美观的线条,还能够阻挡雨水进入易于受到侵袭的屋顶接合部。

瓦片类型

  • 3 平瓦
  • 4 凹形屋顶瓦片
  • 5 圆端屋檐瓦片
  • 6 排水瓦片
  • 7 用于屋脊边缘的上扬瓦片
  • 8 “鬼瓦”
  • 9 角落屋顶瓦片

“鬼瓦”为装饰性的瓦片,用以装饰屋脊的边缘。“鬼瓦”通常带有神秘的怪物形象,但姬路城的鬼瓦在制作时采用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设计,包括城主的家徽、桃子、槌棒、波浪、银杏叶甚至是十字等形状。

观光体验

摹拓家徽
要摹拓酒井和本多氏族的家徽,需要在瓦片上面放置一张纸,然后使用铅笔进行摹拓。您可以将摹拓成品作为纪念品带回家。

千姬:姬路城的和平与幸福

千姬:姬路城的和平与幸福

千姬与船长

在大阪城陷落、千姬首任丈夫死后,千姬(1597–1666年)迅速返回了江户(今东京),德川幕府(1603–1868年)的都城所在地。她的部分旅途需要乘船前行,当时年轻英俊的船长本多忠刻(1596–1626年)受命护送她前行。在此次航行中,故事继续发展,她首次邂逅了将成为她第二任丈夫的男人。
千姬的爱情生活有着太多的说法。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是:从大阪城将她救出的武士坂崎直盛(?–1616年)得到了将千姬嫁给他作为奖赏的承诺,但千姬拒绝了他,据说是因为他在营救当中因火毁容。受到羞辱的坂崎决定在千姬与本多忠刻的婚礼当天绑架千姬,但他的图谋被将军发现,于是将军派遣士兵包围了他的住所。坂崎死了,因这一(可能是虚构的)故事的不同版本,其死因有自杀或被手下所背叛的不同说法。

婚姻和子女状况

据说千姬与本多忠刻是一对幸福恩爱的夫妻。千姬不久便先后生下两个孩子:女儿胜姬(1618–1678年)和儿子本多幸千代(1619–1621年)。一首庆祝本多幸千代于1619年出生的歌谣使用了航海术语影射了千姬与本多忠刻的第一次邂逅,并传达出了本多氏族对于拥有继承人的喜悦之情。对于千姬来说,在姬路城生活的这些年是她不幸人生当中的一段幸福时光。

西之丸长廊的闺房

相互分隔的世界

女仆和侍女负责照顾城主及其家人的生活。她们的住所位于西之丸走廊,这里可以连接到城堡内部的居住用建筑。将军的城堡和皇居也采用了类似的布置方式。姬路城的走廊由在橹群上面开门的一列共用房间构成,每个房间都足以铺设八个榻榻米垫(约13平方米)。这里是城堡里大部分女性的住所。千姬(1597–1666年)拥有23名侍女和16名低等级仆人。另外还有3名侍女照看她的女儿胜姬(1618–1678年)。

随后多年的寓所走廊

走廊的作用随时间变化,具体视城主的需求和资源而定。在一幅80年后绘制的描绘千姬离开姬路城的画作中,走廊的多个区域都标有“干煮饭”的字样,这表示这些房间用作了贮藏紧急食品供应的场所,而非生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