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姬路城中天守閣其木造結構的 1:20 比例模型。像大多數日本傳統建築一樣,天守主要是由一系列樑柱以格狀架構形成,而不是由厚重的外牆支撐,最大支撐整個主體結構的是靠中心的兩根大柱承受建物最重的部分。
當初創建模型的目的是為了那些在1956年到1964年間對姬路城進行大修理的工匠提供指導,當時整個天守閣被拆除、修理,各到最後重新組建。該工程需要對這座歷史悠久的姬路城有著建築各方面進行全方位精確的了解,並從建造城堡時所使用原始的建造方法開始。城堡建築結構受損的部分得到了更換修復或加固強化,能把當時築城的壯麗身影流傳至下一個世代並保留了這座經典建築。
姬路城原始的防禦設施擴展到城堡建築主要範圍之外,包括受護城河和土堤保護的幾個鄰近地區。整個區域通常統稱為姬路城。居民是按照社會地位來安置的:地位較高的武士居住在離中心較近的地區,而商人和手工藝人居住在中間護城河以外的地區。
城堡防禦工事的週邊是幾個年代比城堡更為久遠的村落。城堡建成後,隨著人們湧向這座不斷發展的城鎮,新的城鎮和街區也開始出現。一些新地區因居民的職業而得名,例如“木材鎮”和“訓鷹鎮”等。
這比例模型按照1749年至1868年間酒井家族統治時期創建的詳細建築圖,模型上的土地邊界與地圖上的土地邊界一致,但建築物和植物只是藝術家們的想像構想。
江戶時代(1603–1867年)建造的城堡通常包括至少一個多門櫓——這是一條由多個櫓所構成防禦工事完備的走廊,其兩端設有瞭望櫓。這些走廊被用作防禦結構、生活居住區或倉庫,具體取決於當時的需求。在必要時,走廊的櫓可拆除並重建於在城堡另一個地方。
姬路城的走廊約為 240 公尺長。 17 世紀初,本多忠刻(1596–1626 年)和千姬(1597–1666 年)住在西之丸的豪華居住區時,北部及其相連的櫓均用作女僕和千姬侍女的住所。
姬路城在16世紀戰國時期和漫長和平的江戶時代(1603–1867年),先後被許多武士所統治。
佛教寺院昭明寺保存的文獻紀載,最早關於姬路城倖存下來的現存當代紀錄可追溯至1561年。堡壘當時由黑田氏族統治,黑田氏族是日本16 世紀戰國時期活耀的武士。黑田氏族的首領黑田孝高(官兵衛)(1546–1604年)擔任了豐臣秀吉(1537–1598年)的副官,豐臣秀吉在16世紀末將日本大部分地區置於他的統治之下,是一員戰國武將,有戰神之稱。
秀吉在本州西端鞏固自己的權力後,便將姬路作為自己軍事行動的起點基地。他建造了一座三層樓高的天守,周圍環繞著石牆,並設立了一個市場以促進周邊村莊的發展。秀吉將基地移到大阪城時,他任命了心腹密友來監督管轄姬路城:先是他同母異父的弟弟秀長(1540–1591年),隨後是其正室之兄木下家定(1543–1608 年)。
秀吉於1598年去世,新矛盾爆發衝突由此展開。在1600年的關原之戰中,秀吉的潛在繼任者們為爭奪日本的控制權而戰。獲勝者是幕府的創始人德川家康(1543–1616年),幕府將在接下來長達兩個半世紀統治日本。
德川家康將姬路城和周邊的播磨封給了他的女婿池田輝政(1565–1613年)。池田輝政隨即下令對城堡進行大規模修復翻新,並在鄰近的城鎮周圍建造了護城河和土堤。他的氏族還統治了附近的備前和淡路等地,使池田氏族成為在日本西部擁有最強大勢力的家族。
在德川幕府(1603–1868年)統治下,各地領主經常會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池田輝政於1613年去世,去世四年後,池田氏族就被趕出了姬路。隨後,城堡由與幕府有密切關係的家族所監督管轄:本多氏族、松平氏族、榊原氏族和酒井氏族。姬路城城主的更換頻率高於大多數藩地。在日本的其他地區,未成年的繼承人也能夠成為小地方的領主,但姬路城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意味著它不能被交到未成年繼承人的手上。當城主去世卻沒有成年繼承人時,他的氏族就會被立即轉移到其他地方。
(由津山邦寧所提供)
日本於1871年撤藩置縣,並用現代的行政系統縣制取代氏族。姬路成為了飾磨縣(現兵庫縣的一部分)的行政所在地,而城內三之丸的居住區被改為了政府機關。隨著1873 年日本軍隊強制徵兵招募制度,城堡化身軍事基地,成為帝國軍第 10連隊的所在地。正門前的區域——曾經被武士宅邸佔據——後來變為一處閱兵場,營房內的場地也建起了軍營和其他設施。1898年,城堡及其周圍的城鎮新建了更多的設施,以容納更多部隊進駐。雖然將軍和武士的時代已宣告終結,但姬路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軍事中心。
封建制度的結束為城堡帶來了新的挑戰。對於歷史建築的輕視導致城堡的受損,由軍隊進行的修理工作由於資金短缺而受阻。最終,在1930年代,政府批准了大規模修復翻新工程。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很快中斷了這一工程,並帶來了新的威脅。1945年,美國的轟炸空襲摧毀了姬路市,但姬路城奇蹟似的得以倖存,幾乎毫髮無損。城堡的翻新修復工程於1950年恢復進行,姬路市也開始重建,並於1964年完成。作為工程的一部分,天守閣被整體拆除、修理,最後重新組建。
在德川幕府(1603–1868年)統治時期,姬路城的城主需要負責對城堡進行維護。他們在封建時代末期離開,導致城堡有一個時期遭到了忽視和失修。天守閣附近像這座瞭望櫓的建築情況不斷惡化,近乎到坍塌的地步,由此促使了明治時代(1868–1912年)的首次修復工程。
城堡正門前的一個區域曾是武士們居住的地方,後來這裡被清空用作帝國軍閱兵場。
姬路市在1945年的空襲中遭受了嚴重破壞,但城堡得以倖存,幾乎未受到任何損壞。當地有一個關於燃燒彈降落在城堡而沒有爆炸的傳說故事。
螭吻,是裝飾在日本城堡屋頂上類似魚類的神話生物,據說可以保護建築免受火災和其他威脅。1950年代拆除天守閣進行修復時,姬路城的螭吻被拆除並更換。
天守閣上面覆蓋了一層偽裝,以保護其免受美國的空襲。
採購修復城堡所需的大量木材並不簡單。原本應該用來代替天守主要支柱之一的樹幹,在從日本阿爾卑斯山脈中的木曾山脈運輸途中被摔壞了。
姬路處於連接關西和日本西部其他地區——特別是大阪和京都等重要城市——之間當中的重要戰略位置。在池田輝政(1565–1613年)作為城主接管城堡期間,他擴大並修復更新了城堡防禦設施。在1601至1609年間,池田輝政在周邊城鎮修建了防禦工事,挖掘護城河並修建土堤,還建造了一座更大的新天守閣,其白灰泥牆讓天守閣有了“白鷺城”的別名。池田輝政的新姬路城擁有三層防禦工事:外城、武士居住的中間環狀街區以及完整包含城堡區域在內的中心區域。
城堡城鎮的中心防禦之地—內部城郭中的倉庫裝滿食物和燃料,在遭到圍城期間還可以兼作為武士營房使用。武器和物資必需品存放在天守閣及其三個輔助櫓中。
對於日本城堡來說,火災是一個始終存在的威脅,因為城堡大部分是由木材建造。姬路城的石灰底的白灰泥牆不僅能夠防火,還十分美觀。這座宏偉的城堡在視覺上有新時代到來的觀感,並體現了幕府的權威。
進入城堡需要經過一系堅固的大門。這些大門建在護城河內岸上的土木防禦工程中,受到石牆、陡峭的通道和瞭望櫓的保護。
西之丸由本多忠政(1575–1631年)建造而成。他使用土牆和瞭望櫓圍起了這片區域,並使用與城堡其他部分相同的防火白灰泥粉刷了新建築。櫓牆非常厚,可以抵禦槍支火器的攻擊。一條長廊將各個櫓連接起來,並添加了落石口和發射槍箭用的狹縫,以增強防護力量。
我們今天看到的姬路城由池田輝政(1565–1613年)建造。在1601至1609年進行的大修理期間,他更換、修整並擴充了城堡當時已有的防禦設施。自那時起,姬路城雖歷經多次危機但都得以倖存,包括19世紀封建時代末期的失修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空襲。其大量木造結構,包括天守閣和三個小天守,自四個多世紀前建成以來,大部分的架構一直保持不變。
為了守護城堡的未來,姬路市透過鼓勵發展和努力傳承將白鷺城留給子孫後代所需的傳統建築建造技術,來發展培訓工匠。
姬路城及其他建築均為木造架構的建築物。木匠使用數百年發展而來的細木工技術,建造出支撐著高聳入雲的天守閣的複雜樑柱構架。
日本城堡建築由木材製成,但建造於由泥土和石頭構成的地基上。姬路城所使用的防滑石牆是由16世紀的軍閥織田信長(1534–1582年)率先開創的,隨後很快成為全日本各地城堡的重要特色。
姬路城牆上的灰泥由天然材料製成,具有一定程度的耐火性和濕度控制能力。灰泥非常適合日本溫濕度隨季節劇烈變化的要求。
日本的城堡建造者需要大量高品質的陶瓷屋頂瓦片。陶瓷是江戶時代(1603–1867 年)鋪設屋頂時最好但是最貴的選擇。從瓦片製作到屋頂,如今,日本使用了許多傳統的屋頂鋪設技術。
螭吻,是裝飾在日本城堡屋頂上類似魚類的神話生物,據說能夠保護建築遠離火災。螭吻通常成對出現,雌雄成對,雄雄位於北側或東側,而雌雌位於南側或西側。
姬路城的天守閣共有七樓——六樓位於地上,加上石砌地基的地下室一樓——由兩根穿過整個建築中心架構的大柱進行支撐。每根大柱高24.5公尺,直徑接近一公尺,從地下室一樓一直貫通至六樓底部。大柱被支撐柱和橫梁格狀排列包圍,架構以均勻的立方體形狀延伸至三樓;在此之上的樓層地面逐漸變得越來越窄。
在姬路城天守閣這樣的大型結構中,最長的樑柱必須透過將一定長度的木材連接到一起創建。為了確保它們足夠堅固以支撐起城堡,製作這些架構所需的複雜細木工技術歷經多個世紀發展而成,至今仍應用在日本眾多的傳統木造建築當中使用。
想像一下,天守閣為四塊堆疊在一起的建築。最大的一塊是從地下室延伸到二樓,主要是一個單獨的立方體形狀的架構。三樓至六樓由更小的塊堆疊而成。為了保持結構穩定,建造者將每一層的橫梁都連接到西大柱上,這是天守閣立柱的兩個中央支撐支柱之一。為了平衡城堡架構所承受的重量,西大柱由一對一公尺寬的樹幹構成,一個樹幹在三樓的水平處與另一個的頂部相連。東大柱則由一棵樹的樹幹構成。
觀光體驗,嘗試一下
您可以動手嘗試日本傳統的細木工技術。
連接這些木塊的細木工技術曾應用到西大柱和城堡的其他結構當中。
幾個世紀以來,日本的建築商一直使用灰泥作為裝飾材料。灰泥不僅美觀,還能夠保護木造結構免遭火災的侵襲,並防止濕腐蝕——這是日本傳統建築需要應對的兩個主要威脅。
姬路城的灰泥工程比日本的其他城堡範圍更廣。牆面兩側都有灰泥覆蓋(而許多城堡都只在外牆粉刷灰泥),灰泥還粉刷於劃界的土牆,以及屋頂瓦片之間的連接處。整體效果呈現出異乎尋常的白色外觀,這也使得姬路城有了“白鷺城”的別名。
姬路城的灰泥成分因特定的時代和應用場所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典型的製作方法如下:準備兩種類型的石灰:一種從石頭中提取,另一種從貝類中提取。隨後添加苆(一種使用磨碎的麻所製成的纖維材料),然後加入水和煮熟的海藻糊進行混合。
灰泥是構成城牆的多層建築材料的最後一層。建築師使用一種被稱為板條的木竹格子狀框架開始建造工作,然後,將泥漿塗抹在框架上面形成牆體——在姬路城的建造過程中,總共需要塗抹四層泥漿。乾燥後,工匠用兩層灰泥為泥漿覆蓋,每層灰泥均由略有不同的材料製成。
天守閣的層數越高,牆壁越薄。一樓和二樓的牆壁起始厚度為45公分,而第三和四樓厚度減至41公分,最後五樓第六樓則厚度約30公分。乾燥後的泥面佔據了牆壁的絕大部分。灰泥是相對較薄的一層,在天守閣外壁厚度約30公分的薄層,而在內壁則僅為2至3毫米。
觀光體驗,感受一下
姬路城城牆和屋頂接縫處的灰泥由消石灰、貝灰、磨碎的麻和海藻糊等材料混合而成,有時也會添加沙子。
隨著槍支火器於1543年從歐洲傳入日本後,大石牆成了日本城堡的一個普遍的特徵。在此之前,大多數城堡都僅使用土堤和護城河來建造防禦設施。火槍改變了戰國時代(1467–1568年)的戰爭和攻城方式,織田信長(1534–1582年)和豐臣秀吉(1537–1598年)等大名採取了應對措施,命令城堡沿其周邊升級改造或建造石牆。這種變化延續到了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江戶時代(1603–1867年),此時全日本的城堡建造者都開發出了建造石牆的新技術。
姬路城的建築者在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城堡的主要建築時期使用了一系列不斷發展的石工砌體技術。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簡單的將未加工的石頭相互堆砌起來。一種被稱為楔形石牆的更為複雜精細的方法是將大體成形的石塊錘擊到相應位置。最為精細的石牆是透過切邊石牆的方法建造的,石工需要乾淨俐落地精細切割出石塊,然後將這些石塊平滑拼合在一起,這樣建成的石牆幾乎沒有任何縫隙。
三種基本類型的石牆採用不同的成形和堆砌方法建成。您可以透過表面的光滑度來區分它們。
此類石牆可追溯到豐臣秀吉(1537–1598 年)的時期。石頭大部分為沉積岩和火成岩,石頭大小差異很大。由於缺乏材料,建築商有時會透過修改和重新使用已經雕刻和完成的石材來應對,例如磨石和石棺等。堆砌石牆擁有平緩而筆直的線型坡度。
此類石牆由池田輝政(1565–1613年)建造,這位城主於17世紀初期對城堡進行擴建和翻新。石牆呈扇形,坡度緩緩向上傾斜。石頭的成形和放置方法仍然有些粗糙,但是透過在更細的切割石頭(如磚砌結構)中交替堆疊的方式在石牆的角落經過加固強化,這種技術稱為“算木積”。
在本多忠政(1575–1631年)建造的武藏野御殿居所的一部分中發現了這類型的石牆。這是姬路城歷史上最新的石牆。建造者使用鑿子將石料切割成精細形狀的石塊,然後將其緊密無縫堆砌起來。
觀光體驗,嘗試一下
您可以動手嘗試砌石工藝
將木塊堆砌成姬路城牆的算木積角。
姬路城高度耐用的屋頂瓦片在攝氏1,150 度的窯中經兩至三個小時燒製而成。透過此類高溫燒製而成的瓦片比低溫燒製的瓦片更為堅固耐用。從池田氏族到酒井氏族,在歷時超過兩個半世紀的江戶時代(1603–1867年),姬路城的統治家族就如同文字所述相繼在城堡當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天守閣的瓦片上的花紋——燕尾蝶和桐木花——屬於池田氏族,池田氏族是德川幕府統治下的城堡的首任城主。瓦片的圓形邊緣還刻有城主的家紋。
“鬼瓦” (“魔鬼瓦片”)是裝飾在屋脊二端的裝飾性瓦片。“鬼瓦”通常以神話中的怪獸為特徵,但姬路城的鬼瓦具有多種設計,包括城主的家紋、桃子、槌、波浪、銀杏葉,甚至還有十字等形狀。
觀光體驗,感受一下
摹刻家紋
要複製摹刻酒井和本多氏族的家紋,需要在瓦片上面放置一張紙,然後使用鉛筆進行摹刻。您可以將摹刻成品作為紀念品帶回家。
在大阪城倒塌和首任丈夫去世後,千姬(1597–1666年)短暫回到德川幕府(1603–1868年)的首都江戶(今東京)。她的部分旅途需要乘船前行,當時年輕英俊的船長本多忠刻(1596–1626年)受命護送她前行。正是這次航行中,她第一次遇到了她的下一任丈夫。
千姬的愛情生活有著太多的說法。這個故事的另一個版本是:從大阪城將她救出的武士阪崎直盛(?–1616年)得到了將千姬嫁給他作為獎賞的承諾,但千姬拒絕了他,據說是因為他在營救當中因火毀容。受到羞辱的阪崎決定在千姬與本多忠刻的婚禮當天綁架千姬,但他的圖謀被將軍發現,於是將軍派遣士兵包圍了他的住所。取決於這個(可能是虛構的神話)故事的版本,阪崎死於自殺或死於下屬的背叛。
據說千姬與本多忠刻是一對幸福恩愛的夫妻。千姬不久便先後生下兩個孩子:女兒本多勝姬(1618–1678年)和兒子本多幸千代(1619–1621年)。一首慶祝本多幸千代於1619年出生的歌謠使用了航海術語影射了千姬與本多忠刻的第一次邂逅,並傳達出了本多氏族對於擁有繼承人的喜悅之情。對於千姬來說,在姬路城生活的這些年是她不幸人生當中的一段幸福時光。
女僕和侍女負責照顧城主及其家人的生活。她們的住所位於西之丸走廊,這裡可以連接到城堡內部的居住用建築。將軍的城堡和皇帝的宮殿也採用了類似的佈置方式。姬路城的走廊由一排房間和一條長走廊組成,每個房間都有八個榻榻米墊的空間(約13平方公尺)。這裡是大部分城堡女性的住所。千姬(1597–1666年)擁有23名侍女和16名僕人。另外還有3名侍女負責照顧她的女兒本多勝姬(1618–1678年)。
多年以來,走廊的角色已發生變化,具體取決於城主的需求和資源而定。在千姬離開姬路城後,一幅80年後繪製的描繪的畫作中,走廊的多個區域都標有“乾米飯”的字樣,這表示這些房間被用作應急食品供應儲存室,而非起居室。